网站首页行车地理人文地理观天下缤纷影像论坛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行车地理
川藏线,时空追溯
来源:资料 作者:私人地理 浏览: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宇宙的规律,也是人类的规律。

至今三亿年左右,由于地幔的不断运动,经历了无数次超级火山爆发和特大地震之后,让地球上所有的陆地连在一起成为一个超级大陆,叫盘古大陆。
由于



至今二亿年左右,盘古大陆有了裂缝,再次爆发了剧烈的火山,造成90%的生物灭绝。盘古大陆好象一张破碎的脸,逐渐分成北边的劳拉西亚古陆和南边的冈瓦纳古陆。劳拉西亚古陆包括了现在的北美洲、欧洲和亚洲的大部分地区,冈瓦纳古陆则包括了现在的非洲、大洋洲、南极洲、南美洲以及亚洲的印度等地区。





那时候,海洋只有古太平洋与古地中海。陆地形成的C字形中间的海域就是古地中海,外面的叫古太平洋。古地中海随着盘古大陆的分裂,导致大西洋、北冰洋、印度洋的出现,古太平洋演变成为太平洋。当时古地中海地区的气候温暖,成为海洋动、植物发育繁盛的地域,而青藏高原还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




至今一亿八千万年左右,盘古大陆开始解体。古亚欧板块南部就一直发生着板块碰撞和俯冲的运动。其中,古地中海的各板块从西南方向陆续俯冲到亚洲板块之下,于是次第升起了昆仑山、唐古拉山和北羌塘地区。




至今八千万年左右,印度板块自冈瓦纳古陆的马达加斯加位置分离出来,沿着古地中海每年向北漂移15厘米。然后,印度板块就通过古地中海板块不断挤压亚洲板块南部,引起了一次次强烈的构造运动,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区急剧上升。




至今五千万年左右,印度板块和亚洲板块撞合,撞击位置发生了强烈火山和地震,引起地表的褶皱、断裂和抬升,地质学上把这段高原崛起的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青藏高原的抬升过程不是匀速的运动,不是一次性的猛增,而是经历了几个不同的上升下降阶段。青藏高原隆升过程至今尚未结束,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进。今天的青藏高原中部以风化为主,而边缘仍在不断上升。

 

 


至今六百万年左右,青藏高原的隆升达到高峰,伴随超级火山的爆发和特大地震,最剧烈的时期十多万年上升了约1500米—2000米,于是喜马拉雅山脉超然卓起,并形成了青藏高原东部地区三级地貌阶梯。高原阻止了印度洋暖湿气流北上,使青藏高原变为大陆性气候。





印度板块从南面撞击亚洲板块,造成青藏高原不断抬升,升到一定高度,挤压力就很难进一步剧烈抬升青藏高原。然后,挤压力逐渐扩散到青藏高原的边缘薄弱地带, 顺次抬起了横断山脉的各大山系。从青藏高原侧面传来的挤压力小于正面的挤压力,加上横断山以东的河流沿断裂带快速强烈下切,造成横断山区早期的高地逐渐解体,形成了高山深谷。横断山脉因其山高谷深,雪山并列,阻断了东西向的交通,称为“横断山脉”。

 

 


六万年以前,非洲直立古猿人大部分通过南亚来到中国,极少部分通过中亚草原来到中国。

 

 


三万年至一万五千年之间,为地球最后一个冰河期。青藏高原绝大部分被冰雪覆盖。只有三江并流区的河谷地区和雅鲁藏布江边的藏南河谷地区由于海拔较低,有一个个与世隔绝的绿洲。

 

 


冰河期开始结束的时候,爆发大量洪水,原始人开始往高原迁徙。二万年左右,古人类以二种方式进入青藏高原。第一种方式:原始人由泰缅地区向北移进,少量原始人沿横断山猎食而进,最后在藏、青大草原的顶部停留下来;第二种方式:极少数原始人,沿印度河流域一带逐渐迁徙到喜马拉雅山脉西边的拉达克、古格一带。

 

 


基因调查显示,横断山区的一些藏族与青藏高原边远地区的藏族完全不同,说明古人类从拉达克地区、云南西北地区、青海地区分别迁移进了青藏高原。


 


一万年年间,游牧渔猎在青藏高原祁连山脉、青海湖以及秦岭一带的古人类进入了母系氏族社会,既新石器时代。


 


五千年以前,神龙氏族尝百草,发现了茶叶。


 


四千八百年左右,黄帝、炎帝大战后民族开始大规模融合形成华夏族,华夏族的部分古老分支古羌族沿甘青地区大规模南移进入青藏高原成为当代藏族,华夏族的部分古老分支古羌族流连于岷江上游河谷地带成为当代羌族、当代彝族。从此,民族的形成开始由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转化。


 


三千五百年左右,青藏高原培育出青稞,逐渐以种植青稞作为主要粮食作物。同时,青藏高原的一些地区的人类已步入了原始社会晚期,这里的人们过着以原始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和狩猎的定居生活。


 


三千年前周武王伐纣,中国继续进行以统一为目标的民族大融合。那个时候,古蜀国已用所产的茶叶作为"纳贡"的珍品。


 


二千三百二十七年前,秦国将领司马错通过金牛道灭蜀。开通秦蜀通道以后,部分沿途山区的氐、羌南下至四川、西藏、云南与土著先民继续融合。氐、羌原是同一个族体,以后分为氐和羌两个族体,氐以农为主,羌以牧为主。



 

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被称为最早的“牦(旄)牛道”开通。其路线是:由成都出发,经临邛(邛崍)、雅安、严道(荣经),逾大相岭,至旄牛县(九襄镇),然后过飞越岭、化林坪至沈村(西汉沈黎郡郡治地),渡大渡河,经磨西、雅家梗、盘盘山、甲根坝,至木雅草原(今康定县新都桥、塔公一带)的旄牛王部中心。

 

 


公元一千四百年吐蕃建立,由住在青藏地区以雅隆部落为首的农业部落联盟所建。最早的首领为达布聂赛囊日论赞父子。在赞普松赞干布时降服苏毗、唐牦、葱毗、羊同等部,自山南匹播城(今泽当、琼结)迁都罗些城(今拉萨)建官制,立军制、定法律、创文字,统一赋税,采用历法,重视农牧业,形成了以吐蕃国为中心的集权奴隶主贵族统治。



 


公元一千三百年唐朝时西藏人就有了饮茶的习惯,因为喝茶成风,茶马古道才应运而生。藏族所居的地方高寒、缺氧、干燥,其膳食以糌粑、牛羊肉为主,缺少蔬茶。而茶叶中富含维生素、微量元素及单宁酸、茶碱等成份,具有清热、解毒、润燥、利尿等功能,可弥补其膳食结构的不足。

 

 


五代及宋时,内地战乱频繁,需要从藏区采购很多战马,同时,中央政府为了籍助茶叶贸易加強与藏区各部路的政治关系,于是正式建立起了"以茶易马"的互市制度,使茶叶输藏成为政府专门管理的一项重大国策。宋朝在四川的黎(雅安汉源县)、雅(雅安雨城区)设立茶马互市口岸,专门供应藏区茶叶。
 

 

 


公元1227年,蒙古灭西夏、吐蕃,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为发展西藏与内地之间的交通,元政府在藏区大兴驿站。根据《藏汉史集》记载,从藏汉交界处直到萨迦以下,共设置了27个大驿站,各大站负责的区域中又设若干小站,小站间的距离大约为骑马一天的行程。

 

 


明朝,为了加強与长河西、朵甘思各部的关系,缩短运距、方便茶运,明太祖命四川官府劈山开道,开辟了自碉门(雅安天全县)经昂州(岩州,今泸定岚安镇)逾大渡河至长河西(康定)的"碉门路"茶道,并于昂州设卫,驻军以保护茶道畅通。


 


从此,明代的茶马古道由雅州至打箭炉(康定)段分为两路:一路由雅安经荥经(雅安荥经县),逾大相岭(泥巴山)至黎州(具体位置是雅安汉源县清溪镇),经泸定沈村、磨西,越雅加埂至打箭炉,因其是自秦汉以来就已存在的大道,故名为"大路";另一条是自雅安经天全(雅安天全县)两河口,越马鞍山(天全县二郎山),经昂州,过大渡河,至打箭炉,因系山间小道,故又称为"小路"。




 


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为驱逐准噶尔军的入侵,清政府派兵进藏,修建和改善了康定至拉萨的驿道。清代,茶叶输藏规模及汉、藏茶道的开拓又有长足发展。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廷放弃了对藏区茶叶供应的限制,使茶叶大量输入藏区,促进了茶马古道沿线市镇迅速兴起和繁荣。清末由于印度茶叶入藏,使汉、藏经由茶马古道而进行的茶马贸易受到冲击和影响。为抵制印茶,在雅安设立边茶公司,改良茶种,整顿茶政,在打箭炉设立分公司,并在理塘、巴塘、昌都设立售茶分号,保证内地茶叶迅速销往各藏区。

 

 


1950年4月13日,康藏公路(在1955年西康省撤销之后,这条公路改称川藏公路)在四川省与西康省交界处的金鸡关破土动工。在建国之初,康藏公路是政府投入最大的一条公路。时任全国公路总局局长潘琪提供了一个比喻:截至1953年底,康藏公路的花费,如果用35000(旧币,1万元相当于1元)一叠的人民币,可以从拉萨铺到天安门。这些钱可以买1300架喷气式战斗机;按照重庆的市价,可以买30亿斤粮食。


 


1950年川藏线开始修路。


 


1953年,修建川藏线的筑路战士在康藏交界悬崖陡壁上开山修路。



 

 

1954年12月25日,川藏北线+川藏南线正式通车。具体路线:雅安、天全、二郎山、泸定、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江达、昌都、八宿、波密、林芝、拉萨。


 


1958年,川藏南线全程正式通车。具体路线是:雅安、天全、二郎山、泸定、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八宿、波密、林芝、拉萨。

 


 
1960年黑昌公路通车,从西藏黑河镇(现在那曲)到昌都的公路,既川藏北线全程通车。在原有驿道基础上突击修通的临时公路,后经养护提高,那曲境内经下秋卡、索县、巴青、丁青至昌都,全程764公里,基本上达到了四级技术标准。

 

 


1996年5月、6月,在二郎山东西两端正式开工隧道。1999年12月7日,二郎山隧道试放行通车,2001年1月11日,二郎山隧道工程全面建成通车。从此,公认川藏南线和川藏北线第一险的二郎山公路成为历史。



《二郎山之歌》诞生于1951年。这首歌歌唱解放军工兵部队在物资缺乏、寒冷缺氧的雪山绝壁,以艰苦卓绝、英勇顽强的精神修建川藏线的事迹。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八军花了4年时间,修通了长达2000多公里的川藏线,同时也付出了牺牲4963名战士的代价。

 

 


2.4亿年以后,地球上所有板块又会重新拼接在一起,川藏线会消失,青藏高原也会消失。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永远是宇宙的主旋律。

蜀ICP备10203843号    私人地理  版权所有